“脫落”的是安全文化
正做本期“聚氨”思危專題時,液氨泄漏事故再發, 像2013年揮不去的“夢魘”,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關注。
11月28日,山東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發生致7人死亡的液氨泄漏事故,初步查明的原因竟與上海“8·31”重大氨泄漏事故如出一轍,即“液氨管路系統管帽脫落”。事隔不到3個月,涉氨企業安全專項大檢查正在進行時,與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同樣成立于2006年的山東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竟沒有一點物傷其類的警醒,重蹈覆轍,令人扼腕。
依據海因里希 “安全金字塔”法則,顯然還有大量的安全隱患待查。歐陽修說“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與該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國人不乏防患于未然的智慧,也不缺亡羊補牢的務實??梢坏桨踩a上,這些優秀文化因子似瞬間消失,個別企業于安全不是察于“忽微”,簡直是根本忽視。
從本期專題的稿件也可旁證此點,多位作者給涉氨企業的安全建議基本一致,即從源頭規范設計和施工、使用有資質廠家的設備設施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保證操作人員持證上崗,進行安全培訓、應急演練等。對這些建議,中國制冷學會副秘書長楊一凡表示,在GB28009—2011《冷庫安全規程》的5條基本要求中均有覆蓋。但是,個別企業卻視強制性的國標為無物。這里自然也有監管的問題,在涉氨生產事故中存在“多龍治水”的現象,監管部門也強調要進一步建立政府領導、協調聯動、聯合執法、社會監督、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
不難看出,安全已不僅是某地方、某部門、某企業的問題,它需要全社會重視且行動起來,換言之,要建立起普遍被認同的安全文化價值觀。對于此點,習近平總書記早已指出——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劉鐵民也曾撰文表示,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和我國多年的實踐都反復驗證了安全生產的一個論點——對公眾的安全保護水平主要取決于三個維度的要素:一是經濟基礎與生產力水平;二是科學與工程技術能力;三是安全文化水平及其表現。于我國現狀,在3個維度的要素中,關鍵性因素是安全文化水平及其表現。
一起液氨泄漏事故可歸咎于管帽脫落,多起頻發,“脫落”的很可能是安全文化。
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安全文化是強國文化的一部分。于安全生產,要有“功夫在詩外”的意識。沒有“人的生命比一切都寶貴”的觀念,對“不可逾越的紅線”的敬畏之心,是不可能真正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警鐘長鳴的覺悟的,否則就不會“前鑒不遠,覆車繼軌”。我們呼吁各方重視安全文化建設,努力建立深入社會人心的安全文化價值觀,也許這才是告別“夢魘”的治本之策。
|